新闻资讯
春节充电你必须知道的DRG和DIP
以前我在一家医院当院长时,看到走廊里一男一女在吵架。一问才知道,女生是财务专员,男生是医生,医生的奖金被少算了50块钱。我走过去给了医生50块钱,这位医生却说出了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句话:“我怎么知道她以前没给我算错?”
——为啥说财务是“皇后最后的贞操”?如果财务都出错了,你就无从知道“太子到底是谁的孩子”……
不管是医院财务管理,还是DRG/DIP的分组,都一定要遵循“精准可靠”原则。
上面这则轶事来自清华大学钱庆文教授在2021健康界峰会知识节读书会上演讲的内容。钱庆文教授在此次读书会上解答了时下医院最关心的“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问题,阐释了DRG与DIP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成效以及未来可预见的“杀伤力”。以下是演讲摘录,欢迎品读:
将时钟的指针拨回2020年,对医院而言,最大的挑战除了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外,就是应对“DIP+总额分值制度”。正当全国医院准备全方面实施DRG制度时,以DIP(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忽然出现。这个变化让一些医院管理者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不少医务工作者都有如下疑问:我国实施DRG的目的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变成了DIP?DRG/DIP在中国实施后可能带来哪些成效和挑战?推动DRG/DIP的关键点在哪里?
DRG为什么变成了DIP?未来随着DIP制度实施范围的扩大,医院在DRGs制度上所做的努力是不是就白费了?钱庆文教授表示,要解释这样一些问题,须先弄清DRG和DIP的来龙去脉。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医保机构受到了较大的压力。1983年,DRG作为一种付费管理手段由美国率先推出,随后世界许多国家医疗监管部门兴起了针对医疗费用控制的探索与研究,按项目计酬的支付方式被DRG取代,从而激励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DIP 制度可算是我国独创的。DIP和DRG设计原理在本质上并无什么不同,只是DRG对病案首页数据的精准度要求比DIP高。DIP的形成最还在于我们国家医疗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考验。在进行DRG分类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统计数字叫CV值,即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值越高,其离散程度就越大,代表这个数据越不精确。要让DRGs有意义,就必须缩小每个DRG的CV值(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越低说明组内差异越小)。我国在用DRG分组时,CV值都太高了,最后只可以使用迁就现况的DIP。如果未来DIP分组所利用的数据越来越精确,那么DIP和DRG分组产生的差异就不会太大。目前看起来,DIP是“比较不精准的DRG”,DIP可以视为我国版DRG的前期。
DRG和DIP实施后,给医院带来了哪些成效?钱庆文教授指出,美国相关研究发现,DRG的实施出现了以下9个成效:
钱庆文教授认为,DRG/DIP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国内未来在住院医疗保险方面将全力推动“DRG/DIP+总额分值预付”制度来支付住院医疗保险费用。DRG/DIP制度实施后,我国医院管理将更科学化。DRG/DIP无疑将助力我国医院管理事业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更多精进的机会。
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在DRG/DIP实施过程中,又会出现哪些医院管理有关问题、面临何种挑战?根据钱庆文教授的总结,医院管理应重点思考以下9个方面内容:
不管一家医院是否愿意接纳DRG/DIP,医院未来都将面临“DIP+总额分值”付费的冲击。总额分值预付制度是由有关部门在对医疗机构做评估后,计算出人均医疗费用,按此费用标准向医院预付定额的医疗费。如果实际发生费用超支,超支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如果医院管理基础不佳,总额预算分值就会成为致命伤。
总额预付分值是以全年可支出金额除以定价标准累积出来的总积分来计算的,计算公式如下:
钱庆文教授指出,由于支出总额是固定的,如果没有很好的管控机制,当大家都努力“增加”服务量时,每一分所对应的值将越来越小。医院将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对内面临成本控制及由创收所造成的绩效制度产生的压力,对外则面临其他医疗机构的竞争压力。
最后,钱庆文教授给出结论:DRGs/DIP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我们采用第三方付费后必然的产物。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是总额分值预付制度。DRGs/DIP未来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目前会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短短数千字,实在难以概括本场读书会钱庆文教授的演讲全貌,想获取更多干货的朋友可点击下方音频,收听钱教授演讲实录,全程接近3个小时,一定会让您收获满满。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