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增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
习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实现好这个任务,需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受众的思想实际和认识实际开展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着力把科学理论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在各方面实践中的工作要求讲清楚、讲到位。“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就在于改变世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个理论本身就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讲解这个理论,不能离开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来阐释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不能把科学理论讲得很抽象、很空洞,而要充分看到其中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遵循的客观规律、行动指南。把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联系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正在做的事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实践中具体的工作要求讲清楚、讲到位。使干部群众不仅学懂弄通科学理论,而且明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实践中该怎么样做、遵循什么要求、实现什么目标等。这样,科学理论的学习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宣传的过程,而且是能够使理论学习成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使大家在学习后,不仅理解了理论内容是什么,而且弄懂了在实践中我们该怎么干、怎么样干得好,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行动指南。
坚持问题导向,在分析回答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把科学理论的丰富内涵讲清楚。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基本方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我们正确面对问题、科学应对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要充分看到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一直在变化,我国进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个方面时刻在变动,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同时,还要看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地方、基层、部门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全面、不准确、不到位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着、官僚主义等问题。实际上,作为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方面问题的科学回答,作为坚持问题导向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对于实践中出现的这样一些问题,如何认识、怎么样应对、怎么样才能解决,党的创新理论都提供了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思维,而且有明确的应对之道、处理方法。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好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全面的调查,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弄清楚,把贯彻落实科学理论、党中央决策部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搞清楚,运用好科学理论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在讲解科学理论时联系问题、分析问题,为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提供对策、提出办法。这样,就不仅能把科学理论中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讲深讲透,且能帮助干部群众在接受理论武装的同时,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办法,让受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是处理问题的理论,对解决实际问题是直接有效的。这样的宣传讲解,才能增强对理论科学性、真理性、有用性的认同,增强理论自信。
掌握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认识实际,以此提高理论宣传的针对性。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解答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在解疑释惑中进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阐释。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群体存在不同利益诉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种多样,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多元化成为常见现象。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对外交流交往前所未有,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地发展的情形下,外部世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网上各类信息必然或多或少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就是要看到人们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存在不理解、有疑惑乃至有不正确看法的事实,精准把握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状况,了解各种思想观念传播、影响的方式,明白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存在哪些认识偏差,在这个基础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进行阐释。在讲解阐释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受众认识上的偏差误区,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化解认识上的疙瘩,纠正错误认识,打通认识堵点,回应认识上的疑惑,澄清认识上的误区。这样的讲解阐释,才能够更好的起到对症下药之功效,避免空对空的现象。针对受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误区、片面性,进行讲解和阐释,使受众在接受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自然而然纠正以前不正确的认识,打消疑惑,从而树立起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对科学理论的自信,从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一起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怎么样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有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